国产亚洲精_丰满老熟好大的大bbb_男男激情做爰视频免费观看_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

認知與UI設計

2019-11-22    資深UI設計者


引子問題:

從眼睛進入的視覺信息,占大腦皮層中形成視覺的視覺信息的百分之多少?

這個是視覺通路的說明圖,是認知心理學的一個知識。外界信息從眼睛到LGN之后,會往兩個方向走,一個形成腹側通路另一個形成背側通路。也就是一個形成“你看到是什么”,另一個形成“這個東西離你有多遠”。

這是的研究,就是主視覺皮層那塊區域并不像我們想象的一樣,是一個簡單的、從下往上的一個回饋。它真正來自LGN的信息輸入只占到10%,LGN從眼睛獲得信息也不超過10%。你可以想一下眼睛到LGN,到大腦皮層形成視覺的過程。大腦皮層中的視覺信息90%是它自己產生的,只有10%是來自LGN。LGN當中視覺信息的90%由大腦皮層自己產生的,只有10%來自眼睛。

做一下乘法,你就會發現,即使是眼睛看到的數據信息完全進入大腦皮層,它至多只能占到10%,如果他不是至多10%的話,有可能眼睛實際進入大腦皮層的數據信息只有1%。也就是說大腦主要是在生產信息,而不是在接受信息。所以你應該把你的精力用于研究那90%左右的信息是怎么產生的、它是什么樣的規律。

 

1. 《UI設計與認知心理學》一書的主要內容和結構

本書的結構第一從設計實現角度來講比例構圖、構建頁面的具體結構、柵格系統、組織原則等等。

第二部分是主要的部分,從第八章一直到十六章是從認知智能的角度,就是你怎么處理信息的角度去做這個交互設計。第十章這里頭有一個叫模因論,模因論就是把模因類比成基因。

第十三章和第十六章寫的就更抽象一些,第十三章主要是講人工智能的基礎,第十四章是講應用,第十五章就是和今天話題有相關的地方,就是VR、5G這些,第十六章是我研究生畢業論文,我個人認為沒寫完,又寫了一遍,是從心理學角度去闡述,為什么我們設計和國外的設計是不一樣的。

 

2. 舉例認知與UI設計

我們先有一個感性認識,認知與UI設計有什么關系?這其中有兩點。

第一個就是古騰堡定律與內隱記憶。古騰堡定律,大家都聽過吧,(注:該法則描述了一個理論:人的眼球移動規律趨向于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在視覺區域中,左上角通常為視覺起始點,右下角為視覺終點,而右上和左下是視覺落盲點。)也就是F形閱讀。這是尼爾森·諾曼在2006年產出的一個結論,即人瀏覽頁面的方式會形成一個F型的路徑。

但是有個公司叫EyeQuant,他們是做一些眼動儀及其研究的。他們統計了大概是15萬張前六秒人的注意力的熱區圖,它形成了大概這個結果。

EyeQuant就說尼爾森·諾曼的結論可能不太對,它不是F型的,他給出了很多結果。

你會發現這個圖很多時候是居中或者是中間等等。于是EyeQuant公司的研究結論就是:有太多因素影響眼球運動,不用把F型法則當做金科玉律。他們在官網上發了一個帖子,這是他們這結論,底下是論文的網址,大家也可以自己看一下文章,判斷一下EyeQuant說的對不對。

我們來了解一下古騰堡定律,如果大家不了解,我先來解釋一下。古騰堡是一個德國人,他發明了獨立印刷術,他認為人的閱覽瀏覽頁面的規律是從左上到右下的。左上是第一注意區,然后是右下,另外兩個區域是最容易被人忽略掉的。

上方是熱力圖,大家可以看一下,這兩個圖其實是有關聯的,熱力圖和古城堡定律大家注意看,最關鍵的點都是左邊。比如當你做web導航的時候,你一般會把導航放到左上角,很少有人放在右上角。跟我們閱讀習慣是相關的。讀書寫字都是從左開始的,所以熱力圖表現出來并不是徹底的居中或者是在右下,左邊還是一個很重要的位置。第二點是2006年的互聯網產品形態和現在互聯網產品形態是不同的,過了十幾年了,拿現在的數據說以前的事情,有效性是有限的。

另外,有幾個反例它是沒法解釋的。大家有沒有關注過阿拉伯語的網站,你會發現它的導航是倒過來的。我看了之后我以為是有個鏡子,它其實是正確的,因為阿拉伯文是從右向左書寫的。通過以上,我們可以認識到古騰堡定律其實還是起作用的,它是根據你的書寫的方向形成的。

有關網頁布局的規律,應該是:同時受到古騰堡定律以及產品自身因素的影響。那么EyeQuant公司做的那個研究有沒有價值呢?是有價值的,它確實是往中間偏了,但是這是和產品的特性有關,因為06年之后越來越多電商的頁面,包括純展示的東西越來越多了,居中構圖的情況也越來越多,很多吸引注意的圖片放到中心位置了,所以它會影響整個觀感。

古騰堡定律在認知心理學里實際就是內隱記憶。內隱記憶就是:無法通過有意識的過程而接觸的知識。舉個例子,騎自行車大家都會吧。如果我跟你說有本書教騎自行車,你看完了就能學會,這不可能對吧,你需要自己練習騎。你學會了之后,當你要教別人,你也沒辦法通過語言告訴他,你只能說你必須得練,這個就是內隱記憶。

生活當中有一個體驗,我相信所有人都會有,就是不管是用是安卓還是iOS都會有一個問題,就是比如你把A左邊的應用刪了,iOS系統會讓后面的應用自動補位,它會把A應用推到第一個位置,結果就是你每一次想要打開A應用時候很容易點錯。這也是內隱記憶在起作用。

這是內隱記憶的分類,有四種。騎自行車與古騰堡定律和第一種程序性記憶比較相關。第二種是知覺表征系統,大家聽說過無意識設計吧,這就和知覺啟動是相關的。條件反射就不用說了,巴甫洛夫的狗玩搖鈴它就流口水。非聯想學習中的習慣化和敏感化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比如說你家里有一個空氣凈化器,打開的時候你會感覺它發出的噪音很明顯,但是過一段時間你又不太注意它的噪音了,就是習慣化。

敏感化是什么呢?煙塵和污染的空氣非常刺激呼吸道,所以一旦霧霾 ,呼吸道不好的人就會非常敏感,非常難受。比如說北京的霧霾,一開始可能不太注意到它,但是在北京待十年的結果是只要看天,我就能估算出這個pm2.5是多少值,正負不超過50,非常精準。比如一看今天這個天氣情況,我猜污染指數有150,一查手機大概130左右。這就是敏感化,你對這個刺激的信息處理會變得更快。

畫表情的秘訣,這個是其中一個例子,它涉及到一塊腦區叫梭狀回面孔區。大家可以看一下,這些表情有一個什么樣的共同點。

大多數的表情是沒鼻子的,或者鼻子特別小。再看一下這兩張圖片,有什么明顯差異么?

這兩個照片差異非常明顯,這個叫撒切爾效應。這時候你感覺還行,兩個人可能眼睛不太一樣,但是當把照片導過來的時候,反差就特別大,你就感覺右邊那不是個人,對吧?

這叫面孔倒立效應,只有正立的時候,才能有效識別面孔。就是必須得形成倒三角你才能有效識別一張面孔。鼻子并不參與三角區的方向判定。

你會發現插座也會被當成表情,面孔倒立效應的基礎是部分神經的特異化,部分神經元是專門用來處理面部信息的,識別人的情緒對人的認知是很有作用的。快速地判斷一個人的情緒,對社會化動物來說非常關鍵。有一塊腦區專門處理人臉識別,識別情緒。

以上大家可以形成一個大概印象,就是認知心理學可能會和你的設計相關聯,也說明了認知科學對UI的指導性,這是我的一個觀點。右邊是它的邏輯事實,書中盡量去證明這個觀點。

 

3. 認知科學對UI設計的指導性

第一,廣義的設計概念。想證明認知科學對UI設計的指導性,得先說清廣義設計概念。我對它的定義是解決問題的目的與恰當方式的綜合。

你想解決這個問題是吧?方式的綜合前面還有一個恰當,我強調這個恰當。

第一個先說他目的性,比如說你設計一個汽車、設計一個界面、設計一個流程,是有目的的,不是無目的的。第二是設計是解決問題的恰當手段,設計是你要找一個恰當的解決方法。比如你累了怎么辦,你可以造個沙發、設計個躺椅。還有各種各樣的方式,哪一種方式是最恰當的方式,是設計出來的。這都是各種各樣能解決你累了的一個手段,但是你一定要找到那個最合適的。

這個之后我們還要定義一下UI的概念,這也是我個人的觀點和定義。就是解決虛擬界面信息傳輸問題的目的與恰當方式的綜合。

我是交互設計師,我沒有用比如說交互或者視覺這個概念,因為我認為這個概念有些窄,并不是說我區分不了視覺設計師和交互設計師。別人問你如何區分交互設計師和UI設計的時候,你就用一句話就能區分:你和界面之間有沒有一次以上的信息互動?如果有,那就是交互要介入,如果沒有一次就夠了,基本就是視覺的活。

傳統設計的目的、主題和體驗公式。首先傳統設計處在兩個過程的中間,第一個是“人-自然“中間,也就是人造物,就是你要通過你設計的工具去改造自然。種個地、開個礦等,你設計這個東西是在告訴別人怎么用。比如說不能把門把手放到轉軸的內側,他一定放到轉軸的外側,這個門把手就是在提示我們怎么去操作這門,怎么推這個門。這是基于材料及其加工工藝的造型理論。

另一個就是設計處在“人-人造物-他人“的認知過程中間。它所具有的特性是示能性與自我定位。比如說我穿衣服,你會發現我沒有一個紅色和綠色的衣服,我喜歡穿藍色,黑色等,這實際是對自己身份認識的一種構建,向別人傳達出一種信息的設計物。傳統設計都會包含這些信息,你住什么地方,穿什么衣服,看什么書,都會有這兩個作用。

這是史上特別著名的穿絲襪的潮男叫路易十四。你會發現這個東西就是在兩方面表達出傳統設計的作用,第一個就是示能性。高跟鞋的形狀一定是后邊開口前面是收口的,因為你要把腳放進去。高跟提高你的身高。這個執杖寬頭的地方是用來放手的,窄頭的地方是用來杵地的。傳統設計的主題是基于材料及其加工工藝的造型理論與設計實踐,這是我的觀點。我本科是學工業設計的,讀研究生的時候也是學工業設計的,我發現我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圍繞造型和工藝的造型理論。

舉幾個例子,輪胎演化過程、手機演化過程,你會發現材料的變化,造型的變化。

再來看一個深刻的例子。

這是一個著名的女設計師設計的,她為什么能做成這個東西?是因為她做這個東西的時候,出現了新的數學工具來幫助建筑造型,很多原有的建筑學派不愿意用這套東西,但是她非常激進,要用的數學工具來處理這個造型,才能做成這個建筑。

包括大家現在坐的車,你會發現曲面的車越來越多,車越來越漂亮,是因為數字化之后,加工的工藝更好了,能做出特別漂亮的曲面。原來為什么紅旗特別貴?因為那是老師傅用錘子敲出來的,不是像現在數控技術就把它弄出來的。勞斯萊斯也都是敲出來的,所以很貴,想做很好看的曲面成本極高,但現在就成了很容易的一個事情。

傳統設計的體驗公式就是E=e*n,e是衰減的。e就是每一次使用的體驗,比如說手機,你拿到手機的時候是一個體驗,是一個e,用了多少次,n就是幾。比如說我做一個椅子,用一次是e,用了多少回,它的乘積是整個體驗。n是不會變的, e是唯一的關鍵,而且他每一次都一樣。所以傳統設計里對它的造型會非常看重,到底表現出什么東西,好不好用,會特別關鍵。

我再說一下UI設計的目的、主題和體驗公式,UI設計的目的和傳統設計不一樣的地方是,它示能性更主要,自我定位更次要。我舉一個例子,馬云想用支付寶,不好意思,他也得跟我們用的一樣。不管多有錢的人都好,還是只能用Facebook不太可能為這個人單獨設計出一款來。也就是說UI設計是絕對平等的,只能說買個皮膚,你可以花錢,但大多數情況下,它的主體功能是不區分消費能力的,所有人用的支付寶都是一樣。不管這個人多窮、多有錢。

所以UI設計更主要的是通過界面來告訴你這個東西怎么用,是比自我定位更重要的。所以我們主要考慮的是界面能不能告訴用戶是干嘛用的,怎么用,這是最關鍵的。這和傳統設計不一樣,傳統設計因為有材料成本的問題,一定會涉及到選擇和自我定位的關系的問題。

UI的設計體驗公式就是E=a*b*c*…*n。這里為什么用乘法而沒用加法呢?大家知道有一個叫迷失度的一個概念,它是形容網頁體驗中,如果a是零的話,后面做再好也沒有用。比如說用戶找不到入口,到界面這卡在這了,這界面如果是0.1,那后邊所有的轉化率就全是0.1乘以這個系數。所以它并不要求每一個頁面達到百分之百,但是它強調整體乘積一定是一個高值,比如說這個頁面的轉化率提高了,提高3%,下一頁面降低5%,它是一個乘積的關系,每個頁面都很重要,它是一個拉長的一個體驗公式。最后乘以一個使用次數。

我們再回到認知心理學,我家有三本到四本心理學的書,來看看他們每個人是怎么定義認知心理學的。

斯騰伯格所著的是一本賣得比較好的書,大家可以看一下,認知心理學規定了研究范疇是什么,這是斯滕伯格寫的,他認為認知心理學就是研究人如何覺知,學習、記憶和思考問題的。

下面這本書是三個人合著的,他們壓根沒有給認知心理學一個明確的定義,只是提到這是有關于思考者的心智的科學。但是他說的不是很具體,而是寫了一堆研究對象,你把它抽象一下,會發現關鍵詞實際和斯坦伯格的是一樣,覺知、學習、思考、語言。

再來看第三個,艾森克和基恩干脆就沒定義認知心理學是什么東西,他說現在這個東西是一個特別廣泛的研究領域。

這三本書里頭有兩本書的第二章叫認知神經學,有一本是在第一章的第三部分叫認知神經學。我原本為我的書取名叫《認知與UI設計》,就是這個原因。很難把認知心理學和認知神經學切得特別開,它們的聯系實際是很廣泛的。

UI設計圍繞覺知、注意、記憶與識別會有一些簡單的例子。

視覺組織原則,這個是格式塔閉合原則,這是從神經學層面解釋格式塔的閉合原則。就是有一個未封閉的圖形,大家可以看到左邊,你知道他是未封閉的,包括有那種特別的那種三角,有兩個半圓,三個半圓,我們會把它腦補成一個閉合的圖形,這個是有神經學基礎的。

有個叫赫布定律,這個是什么意思呢?兩個神經元如果彼此之間互相刺激,他的神經的突觸就會變多,它表現在除了突觸增多還有髓鞘增厚,都會使神經之間的聯系變得更緊。

細胞集合的定義就是,人對信息整個識別過程是這樣的,過去你接受過原始刺激,你會記住它,比如說右邊這個完整的圓,你第一次看到這個圓,會形成刺激,再看這個圓又形成刺激,它會形成一個完整的赫布集合。等你再看到左邊這個不完整的圓的時候,就是一個不完整的刺激,它會激活原來形成的赫布集合,讓你產生錯覺認為它是原來的完整的狀態。識別和記憶是一體的。記得越少,識別越快。

意識和注意的模型與用戶體驗是相關聯的。真正進入到意識的信息是少之又少的。因為人的視覺能看到的只是可見光。在一個很長的光譜中,視覺信息只占這么一點。人對視頻信息的感知還有個體偏向,人對紅黃藍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樣的,它只對部分色彩更敏感一些,更窄。

信息有一部分是無意識的,比如說心跳的聲音,在環境特別安靜的時候,你能聽見心跳的聲音,但是當你注意力在別的地方時,你會過濾掉它,心跳聲就不進入你的意識了,但它實際是一直在發生的。

你要建立一個概念,就是用戶能注意到的事情,是整個界面里頭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他什么都記不住,因為他沒空。短時記憶的容量是非常少的,比如說讓你記電話號碼,一般大家都是以443或者344地記,會把它切割成幾個塊,這樣會更容易記一些。

下面這是《藝術與視知覺》這本書里的一個實驗。左上角的圖案是他們用來做實驗的圖。你會發現這個圖是一個特別擰巴的形狀,首先它是不閉合的,不是完整對稱的,設計師看到會非常不舒服。這個圖是怎么做實驗的呢?就是把這個圖給你閃一下,就給你0.2秒或者0.3秒。看完之后讓你回憶,回憶這個圖是怎么構成的?右邊這七種是大家回憶的,它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把它規律化。這個不是有意進行的,是你與生俱來的能力。把一個不規則的東西記成一個規則東西,是你本來的能力。

我們再看一下,我們把這個時間拉長,你會發現很有趣,第一個是字母A的演化。這原來是頭牛,公元前1800年恐怖谷銘文里的文字,長得像左上角第一個。后邊的人畫牛很費勁,識別它、記憶它很費勁。就把它簡化,簡化,最后就變成拉丁字母。每一次他都在丟失視覺信息,每次都在不停的丟失識別,使它更規整。26個字母基本都是按照這種原理出現的,只不過它是一個特別長時間,跨度上千年,變成這種結果。

第二個是中國的魚紋,這是李澤厚的書《美的歷程》里的截圖。你可以發現魚紋的演化過程也這樣,開始魚紋真的是條魚,后來這個魚變成對稱性了,上下對稱的。到最后它已經不是魚了,花了幾百年時間變成這個樣子。

谷歌的logo也是一樣的規律。不停地進行簡化,不停地進行識別。識別和記憶是一體的。每次記憶時一定會丟失信息,不管記什么東西一定會丟信息。記憶的東西比看的東西更少,當再識別的時候是拿剩下的東西來識別。這也是和人的認知相關的。

 

4. 科學研究的范式。

要想研究一個東西,得有一個合理的思維的過程,才能產生正確的思維的結果。思維能力和思維形式會決定思維產出。

我們看一下概念和命題,這是柏拉圖的三段論。我舉個例子,大前提是希臘人是勇敢的人。小前提是雅典人是希臘人,結論是雅典人是勇敢的人!這是一個特別標準的三段論推理,大前提小前提,不停地縮小集合的范圍,得到這個結論。

但是問題是什么?這個語境里頭我沒有解釋這幾個概念:雅典人的概念是什么?如果你注意土耳其的地圖,你會發現愛琴海那一塊靠近土耳其大陸的很多島是希臘的,特洛伊現在應該是更靠近土耳其一些。雅典人的概念就是伯羅奔尼撒半島上一個地區的人叫雅典人,但整個希臘實際是一個特別寬泛的概念,它并不是原來的半島,而是把周邊很多島嶼,甚至靠近羅馬的島都擴到希臘地域里,所以這是一個問題。希臘人的概念又是什么?我也沒說。我盡管做了推理,我沒說勇敢的人的概念是啥。有個壞人在行兇,你用聲音制止了還是用行動,能不能作為判斷這個人是否勇敢的標準?在你說出一個推理命題的概念的一剎那,實際上已經把這個東西表達出來,但是在這個命題里是沒有說的。

我說得有點繞,其實我想表達的意思是:做推理的時候,推理里的概念,你是不可能在這個推理里頭說出來的。你想把這個概念進行規定的時候,還得通過其他語言和其他概念來說這個概念。比如說我們學的數學幾何,是基于歐幾里得的五大公理,五大公設。有了這個東西,才有推理和判斷的基礎,它是先于命題存在的。如果不對UI進行定義,如果不對設計進行定義的話,我寫這本書就是一個很扯的一個事情,因為并沒有形成自己的觀點和基礎。只有形成觀點和基礎了,才能圍繞這個東西進行推理,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先有概念和命題,才有后邊理論和假說。

要判斷一個理論靠不靠譜,需要符合邏輯三恰。

第一個要邏輯自洽,就是你不能自己打自己的臉,你需要自圓其說。事實與邏輯相符,就是一個觀點在你的學說里是兼容的,不能出現邏輯矛盾。

邏輯它恰是什么呢?你提出這個理論和其他理論不能產生矛盾,除非你能證明理論錯了,或者在某些條件不適用,這個理論才是靠譜的,你不能和原來既有的公理產生沖突。

邏輯續洽是什么?就是新的場景、新的案例用這個理論還能解釋的通滿足這三條才是好理論,缺一條都不行。

 

5. 視角

這一章是從邏輯的視角去看一看,這套理論對不對。從認知的角度考慮設計對不對。認知角度本身對不對。

第一個叫邏輯自洽,在認知理論內部沒有矛盾。

我舉一個案例。這里有兩個圖,大家第一眼看上去它是怎么構成的?我用等式表示出來。會有人第一眼看上去認為它是最上方的方式或者是最下方的方式構成的嗎?沒有人會說這個圖形是用這兩個更復雜的方式構成的。但是你想沒想過,為什么你第一眼看上去就是按中間這兩個等式的方式構成的。因為這樣理解認知成本,如果把一個你沒見過的東西或者一個復雜的東西展示給你看,一定是按照你的記憶,還原成你接觸過的最簡單的一個構成。它會降低你認知的成本,如果記成奇怪的形狀,一定會使你記憶成本更高。

第二,認知一定是要符合演化論。

人們對演化論的誤解之一,就是認為越快越強越好,其實不是,而是適應。可能你更強、更聰明、更快,但是適應不了環境。

比如說為什么色盲基因還存在?

男性里頭大概有7%-10%,女的還少一點。按理來說我們應該認識更多色彩,為什么色盲還存在?外界信息變成視覺信息主要是靠視錐細胞,它比較密,是在中凹附近。眼動追蹤的時候,也主要靠中凹移動來看東西。視感細胞對色彩并不敏感,但是對明暗敏感。色盲在夜間視力很好,比如說晚上要偷襲獵物,或者是偷襲敵人,有色盲的部落會派出這些人,這些人夜間視力更好,會給種群帶來生存優勢。所以色盲基因沒有消失是有意義的。非洲有一種鐮刀形紅細胞貧血病也是一個案例,擁有這個基因的人不容易得瘧疾。但是如果沒有瘧疾情況下,他容易貧血、容易患各種各樣的病。

現實視角的邏輯續洽,第一個就是能預測新的設計趨勢,第二是解釋新的實驗現象。

第一個是扁平化是趨勢而不是潮流。這個用左上角的一個圖一下就能解釋清楚。雞尾酒的杯子一定是透明的。我們做的界面很多時候就是那雞尾酒的杯子,大家能理解扁平化是什么原因了吧?因為網速越來越快了,各種各樣酷炫的東西越來越多,信息量越來越大,就相當于雞尾酒里有顏色的酒,顏色越來越多。如果用一個不透明的杯子,或者透明度不夠好的杯子,看不出里頭的顏色。所以扁平化是一個趨勢,不是潮流。

這是我前兩天看到的一個帖, 2019年發的一個論文,叫圖標樣式對可用性的影響。大家可以自己去翻這個論文,很有意思。

測試結果是:最不易識別的是最右邊這組。中間是識別度比較高的,這個解釋特別簡單:過度簡化導致識別困難。意思是簡化信息的時候,不是一減到底就是好。比如說前面的例子從牛到A的過程,你不能上來就給埃及人拿了一個A,他不認識。Instagram改版為什么受到熱議?因為它突然之間扁平了,沒有漸進過程,咣嘰就變成一個特別扁平的圖標,它的紋理和它的圖形都發生了變化,所以識別上會特別不舒服。我舉過一個例子,比如說你慈祥的老母親整成了張柏芝或者是高圓圓,你一定不會認為這是一件好事,你會感覺很難接受。

第二個測試結果是這次識別度高的是右邊的,中間的識別度是低的。測試結果是多數面型icon識別比線型icon更容易識別。這個是格式塔的描述方式,有陰影的圖形只在內部成立,外部行成不了輪廓。線性圖形則正好相反,是兩向輪廓。

比如說我們看蘋果圖標,你不管它是從第一版還是到最后一版,他都是面性圖標。

因為蘋果是個球,它是個實體,這個輪廓在蘋果內部成立,就類似于這種感覺。后邊是有陰影的,有外部的,因為你要聚焦,后邊東西會虛化掉。它只在內部成立。

面形圖標普遍比線性圖標識別要快,只有三個反例,只有三個反例需要解釋。

第一個圖,咱先不看虛擬的,你會發現這兩個圖標線性識別度高,原因是因為它表面有條紋,這兩個圖中圾桶和鑰匙都有條紋,所以用線性來表達的時候,效果更好。其他圖標的實體都是曲面,不是條紋。沒有參差不齊的邊緣,而是曲面,是單向輪廓形成的。因此線型圖標更容易辨認。

感受野是人的視錐細胞和神經節細胞的一個聯系,不管刺激中心區域、刺激整體、刺激邊緣都會有反應。和感受野關聯的是神經節細胞,人類眼睛有很多神經節細胞,但這些細胞不是完全均等的點,而是一組點圍繞一個中心形成一個組合一樣的結構,外邊一圈組合,中間有幾個組合。

下圖的這個就類似視網膜上的結構,神經節也是類似這種結構。當環境同時變亮的時候,刺激比較弱。同時變黑的時候,刺激也比較弱。只有在交界點的時候,反應最強烈。想象一下,當我們看到一個物體的輪廓的時候,細胞對它的反應最大,就形成一條邊。這個實際上就是卷積核,人工智能卷積核就是模擬感受野形成的一個原理。

內積就是矩陣內的數字一個一個互相乘,乘完之后形成一個結果。卷積核模擬感受野的原理是:數字矩陣就相當于一個卷積核從最左邊一直掃到最后一排,會形成不同的數值。比如說這個是我們要看的圖像,比如說黑的會計算成1,白的會計算成0。用卷積核掃一遍就相當于在模擬人眼睛看到的東西,黑白區域之間就會形成一條邊,就是我們所看見的輪廓。

這就是我們眼睛看到東西的原理,比如說我們現在做視覺識別,也是用這種特別簡單的技術。卷積核實際是模擬人的感受野。

關鍵點是神經學是怎么解釋面形圖標和線性圖標的不同的。當你看到全亮的東西和全暗東西的時候是有差異的。卷積核掃一圈之后,計算機會認為這個里頭的東西和外頭東西是一樣的。對它刺激是一樣的。所以只對邊緣有認識。但人的神經比較特殊,它自帶一個數值,它能識別出暗和亮。所以當你看一個面形圖標的時候,你對輪廓里面黑色部分的認知和對輪廓外白色認知是不一樣的,這叫單側型的輪廓,而不是雙側型的。當你看到線性圖標的時候,類似于計算機的感覺,但是你看到面形圖標的時候,是人的感覺。

   

文章來源:UXren

日歷

鏈接

個人資料

藍藍設計的小編 http://paul-jarrel.com

存檔